Thursday, July 17, 2008

Willows in the Wild 樹欲靜時


Posted by Picasa


在孔子家語,卷二,致思第八中,有這樣的一則故事﹕孔子適齊,中路聞哭者之聲,其音甚哀。孔子謂其僕曰:「此哭哀則哀矣,然非喪者之哀矣。」驅而前,少進,見有異人焉,擁鐮帶素,哭者不哀。孔子下車,追而問曰:「子何人也?」對曰:「吾丘吾子也。」曰:「子今非喪之所,奚哭之悲也?」丘吾子曰:「吾有三失,晚而自覺,悔之何及。」曰:「三失可得聞乎?願子告吾,無隱也。」丘吾子曰:「吾少時好學,周遍天下,後還喪吾親,是一失也;長事齊君,君驕奢失士,臣節不遂,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離絕,是三失也。夫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往而不來者,年也,不可再見者,親也,請從此辭,遂投水而死。」孔子曰:「小子識之,斯足為戒矣。自是弟子辭歸養親者十有三。」

篇中廣為人所引用的,是『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兩句,意思是說﹕當樹木想靜止時,風卻呼呼作響,不停地抖動著枝葉;到想報答父母養育劬勞之際,他們已不在人世了。比喻形勢與自己的願望相違背,多用於慨嘆身為人子,未能盡點孝道,待希望親奉父母時,他們卻已經亡故。而這種境況,可算是人生的一大痛吧。

歷代都有人用不同的形式或文字,去引用皋魚這句說話,如漢韓嬰,在韓詩外傳,卷九中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又唐白居易,在柳公綽父子溫贈尚書右僕射等八人亡父同制時,一再重復謂『古人有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向無顯揚褒贈之事,則何以旌先臣德,慰後嗣心乎?』。宋陳亮,在祭淩存仲母夫人文中,亦有用:『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其後明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三十七齣中也有引錄,但說法不一﹕『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或作『樹欲靜而風不寧』及『樹欲息而風不停』等。盡管有不同的版本,但意思是沒有明顯的差別,足見,這兩句說話打動了不少人心,引起人們的共鳴。

中秋過後又是重陽了,每逢佳節倍想親。春秋二祭,慎終追遠,在一年中,兩次祭祀先人應不算多,特別是親人在生時,因種種情由,未盡答養育之恩,清明、重九更是掃墓踏青,或遙記思念的好時佳節了。重陽節遭冷遇,大多數人不準備過、商家冷淡重陽節,這些都是近日網上報紙的標題。重陽節在台灣稱為『敬老節』,在中國大陸定為『老人節』。重陽節不受重視,是否意味著老人也會受到冷淡的對待呢?在海外長大的年青人,大多已不知有重陽節這回事,更何況是敬老,或許他們已經是太美国化了,對中國傳統論理、道德毫無認識,亦無興趣去瞭解,對中國文化感到默生,甚至格格不入,以為中國傳統節日就只有農曆年,最多加上一個中秋,能不令人感到悲涼嗎?

其實,重陽節應是一個富詩意及溫馨的節日。在這個秋高氣爽的季節裡,敬老祭祖、遊園、登高、賞菊、喝菊花酒,都可在麻州波士頓做得到。在下城買一件羊毛冷衫送給父母親,在唐人街買一些參茸、蜂皇精、補健品給老人家,與他們上茶樓、上館子,到藥店免費量度血壓,都會是很容易辦的事情,亦是花費無幾,中老年人會是很開心的,或掛一個長途電話,聽聽他們的訓誨與叮嚀,彼此的距離與情感又增進一大步了。待到『遍插茱萸少一人』,或『子欲養而親不待』之期,那為時已晚,悔不可追了。10\31\2006寫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