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1, 2008

Mr. Yee Is In The Garden 余先生在花園裡


Posted by Picasa


余先生在花園裡 (17年前舊作)

一尊闊三英尺、高六英尺,盛產於維蒙特州的花崗岩石碑,最近(17年前)靜悄悄地安放在華埠橙線地鐵站、紐英倫醫院及鄧鏡波中學(現為男青年會)出口處,碑上刻上了一首題為《余先生在花園裡》的英文詩,這首詩的中文翻譯大致如下﹕

余先生在花園與花談笑。
不知他說些什麼,
但知花愛他,
花兒似漂來的小船,
安淌在他的掌心。
他在除草、歡笑,
口中柔弱的音符,
從泥土滑過,
這種模糊的感覺,
彷彿回到三十年來未見過的漁村。
車衣廠房後面,
斜暉溜進車廂,
閃過車站旁的紅燈,
穿上褪色大衣的黃昏,
已臨鄰鎮。
花兒像是千帆,
聚集在暮色中。
橙色的虎斑百合,
還有玫瑰、脆弱的粉紅色血心花。
余先生低唱,
催花入睡。
陽光已隱歿在屋脊下,
他雙手撐腰,
守護著,
他知道,
什麼東西都可把花兒奪走。

這首英文詩誦讀起來,聲音是相當優美的,意境悠閑,文字簡練。當然,一經翻譯成中文,多少都會失去原來文字的藝術感染力,反過來說,若把舊體詩,翻成英文,也會有同一弊病。不過,筆者只抱著把英文詩歌,介紹給華人社區的心情,便硬著頭皮去幹。況且,詩中的題材又是描寫華人生活的一個片斷,更有幾番親切感。或許,當你在黃昏日落之時,途經華盛頓街菜地公園(現已是建成華信屋),或百家利社區花園,你都會看見到『余先生』或『張老太』在那裡種花、收菜呢!

有人會說﹕在地鐵外經過的,大多是趕上班或上學的人群,那會有閒情逸志,頓足細嚼這首詩的內容及意境呢?不錯,大都市的喧鬧的生活,往往令人透不過氣來。但是,在繁忙中,這塊石碑是否可以使那些終日奔波勞碌的人,稍稍放慢一下工作的步伐,用一種恬靜的心情,去品嘗生活的節拍,體驗一下大都市靜態的一面,即使是錯過了一班火車,浪費了片刻鐘,詩中的情懷,可能會在心中、腦海蕩漾多時。

其實,類似在紐英倫醫院地鐵站外,刻有文學作品的碑石,不單有詩歌,亦有散文、書信、民間故事、黑人怨曲,及街頭巷尾的短歌,遍佈在九個橙線地鐵站上。這些名為『快速客運線上的文學藝術』系列作品,是由『市區藝術組織』替地鐵公司設計及管理的,版權亦為該組織所擁有。主題是反映在市區生活及工作的經歷,實為各鄰區平添了不少文學藝術氣色。把文藝作品安放在公共地方,其本身就是一種人類學歷史標記,每件作品均能捕捉到各社區的特質,透過文字技巧,描繪出社區的變化,一頁頁在改變中的歷史,活現在人們的眼前,就好像在你我心上的生活印記一樣。

碑文的作者有的是知名的作家,也有小學教師。在唐人街附近的詩,就是作者荷特達三年(20年)前的處女作。在八七至八八年間,一共有二百三十三名作者,投了一千多件稿子,由社區人仕評選,放置在適當的地點,去表現地鐵沿線的族裔文化。這些生活在我們當中的作家,他們的作品,大多數都只會放在圖書館書架上封塵而已,現在把他們的作品刻在碑石上,作為永久的公開展覽,應是很有意思的做法。在諾斯堡里社區的是東北大學社會學教授荷頓的作品。他以書信的形式,表現出該社區由三十至六十年代的轉變,是一組頗有意義的公共藝術。

一向以來,大部份的石刻碑文,多是有歌功頌德的意味。『市區藝術組織』的主席康乃殊就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把歷史的點滴,作為一項公開的永久展覽,是對生活的尊重。單單這個構思,就令人佩服不已了。作品就陳列在當眼之處,而你願意做他們的讀者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