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18, 2008

A Place To Call Home 此心安處是吾鄉


Posted by Picasa


蘇軾的好朋友王定國,擁有一歌女名叫柔奴,她家世世代代都住在京師,後來王定國官遷嶺南,柔奴亦同往,多年後才隨王定國返回京城。蘇軾在拜訪王定國時,再見到柔奴,便問她﹕「嶺南的風土應該不好吧﹖」怎料柔奴卻答道﹕「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後,心有所感,遂填詞一首,這首詞是這樣﹕「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在蘇軾的眼中看來,偏遠的嶺南不會是一個好地方,但柔奴卻能像生活在京城故鄉一樣,處之安然。從嶺南歸來的柔奴,看上去似乎比以前更加年輕,笑容彷彿帶著嶺南梅花的馨香,這便是隨遇而安,並且是心靈之安的結果了。倘若柔奴到了嶺南,感覺自己身處異鄉,對那裡的環境處處不適應,當她萬里歸來之後,恐怕就不會是「年愈少」的笑容,也可能帶著漂泊的蒼傷,而不是嶺南的梅香了。

引述上面在網上看到的故事,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叫人『隨遇而安』,隨遇就是順隨境遇,但舊版《詞海》則寫成『隨寓而安』,而寓則有居所的意思,對僑居海外的群族,更加有另一深層的意義了。常常聽到一些新移民抱怨,說不能再在波士頓繼續呆下去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除了語言、生活習慣及經濟的原因外,必定有很多無法解決的疑難,才會有萌生離去的念頭。不過,若能好像蘇軾詞中所描述的柔奴一樣,能隨寓而安,波城華埠不就是好如家鄉般,有著嶺南梅花的芳香。境遇是一個問題,克服內心的障礙及疑慮,會是很困難,但仍是可以做得到的。

移民海外,人地兩生疏,每每到了中秋節前後,必定會令人有各種各樣的想法,究竟是天氣還是景物使然,引起的這些蕭涼悲愁的感覺,你我都會有不一樣的情懷。歷代詩人詞家曾寫過不少關於秋日的詩文,大多是一片哀傷淒涼,寸寸愁懷,隨手牽來的有辛棄疾的《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箇秋!

單看看這『愁』字,不是包含著一個『秋』字嗎?但在下面亦有個『心』字,光是這一點已經令人有不少的胡思亂想了,與其是說,人的心境隨著季節的轉變而增添了不少愁的滋味,不如說這個『愁』字總是離不開那個『心』字,更來得貼切。若然是內心帶著愁意, 不管是到了那個季節,愁的滋味總是揮不去的。但是,如心境開朗,金華秋實,秋天正是收獲的季節,這裡華埠的團體,不是每年都在這時間組織摘蘋果、賞楓葉的活動嗎,『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這應是想心樂事,很多長者也參加。

秋高氣爽,除了遠足郊遊外,亦是進補的時刻。正所謂『秋風起、三蛇肥』,廣東人有吃蛇的偏愛,但是香港人在秋天,則是吃天天空運抵港的洋澄湖大閘蟹,配合數兩花雕酒或一杯加飯酒,是食客所追求的享受。不過,在波士頓三蛇與大閘蟹均欠奉,而中、老年人唯一可做的就是,煲一些廣東老火湯,如冬蟲夏草炖老鴨或沙參麥冬瘦肉湯,這些湯料都可在唐人街買到。《飲膳正要》言﹕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而喝有益健康的湯水,亦是生津潤燥的良方,況且,與親朋戚友一起品嘗得一碗好湯,不就是猶勝於身處江南嗎?

其實,無論生活在那裡,都會面對著種種的困難或不便,這要看看自己的心境,若能是身心安泰,對事情看開一點,樂觀一些,就能視波士頓唐人街為第二故鄉,滿載著溫暖與馨香。10\25\2006寫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