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10, 2008
繁簡辯 Traditional or Simplified
打開在波城唐人街的報紙,無論是收費或免費的,不是用繁體字就是用簡體字印刷,用橫排或直排刊印的都有,可謂各適其式,沒有太多人會去理會,反正看完的報紙便擰掉,管它繁與簡、橫或直。但是,說到華埠的店鋪招牌,除了極小部份用簡化字外,通通一律用正體字,這可能是書法名家的取向,亦多少說明在傳統書法中,用繁體字更能表現出中國文字優美的一面,至於用那一種書法字體,才是會令店鋪丁財兩旺呢,這就不是本文要談論的內容了。
談到漢字的繁簡問題,有人會說這是一個極敏感的話題,但如撇開爭議性不談,若從歷史的角度去看待,仍不失為一個有趣的探討,又如結合到海外華文教育去理解,這應不會是浪費作者的筆墨及讀者的時間吧!
記得在求學時期,國文老師多從內地『落難』後進入香港。他們當中以往是從事各行各業,有學歷的便去當教師,他們多受過傳統的教育,對學生有嚴格的要求,而香港教育當局所指定的中文課程,文言文的比重是相當高的。在上課時,老師是用廣東話去教授中國語文及文學,中小學如是,小學有『國音』堂,當然是用『國語』,但亦有小部份學校是全用國語的﹕如福建中學,蘇浙公學等,這是因應非廣東學生的語言傾向,應無政治考慮在內的。無論怎樣,學生是不得使用簡化字,否則扣分兼受責罵,這是殖民地教育的特色,不過,愛國學校就不大理會。而在台灣訓練出來的香港國文老師,亦當然是要學生用繁體字。因此在習慣上,香港人是用繁體字居多,要他們用簡體字,會有不舒服的感覺,這起碼是回歸前的情況。
似乎海外老華僑亦比較接受繁體字,一方面是基於他們的移民經歷,在這裡的時間長了,其中亦不乏對簡體字有所誤解,以為這些『大陸字』在文革時才創出來的。其實早在1922年,陸費逵、錢玄同等人已提倡採用『俗體字』,其中多已成為現今使用的簡體字。錢玄同早年留學日本,在1907年加入同盟會,即國民黨的前身。在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佈《國音常用字匯》,其中收錄了不少簡化字。在1935年,錢玄同主編的《簡體字譜》草稿,收錄了超過2400個簡化字。同年8月,國民政府教育部採用了部份建議,公佈了第一批有324個的簡化字,但是,在次年2月通令收回。到1952年,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在1954年,公佈第一批798個簡化字,及56個簡化偏旁。於1956年,在《人民日報》正式公佈《漢字簡化方案》,並由國務院頒令全國推行,政府又在1964年出版了《簡化字總表》,共載有2236簡化字,這成了現時簡體字的標準。
中國字筆劃繁多是事實,是有必要進行簡化的,但決不是為了方便外國人學漢語而進行的,這不是原來的用意。中文的同音異字已經是很多了,但在簡化後的文字是否會產生混淆呢,答案也是肯定的。同音、同字而不同義的字會更多,其中例子如﹕『面對』與『麵粉』,在簡化後的『面』與『麵』字就無兩樣了,一並寫成『面』字。另一例子是『山谷』的『谷』字及『五穀』的『穀』字,同樣會寫成『谷』,混亂就由此而生了。GOOGLE網絡搜尋引擎的簡體中譯是『谷歌』,如說是取其『五穀豐登之歌』的意思,繁體應寫成『穀歌』,若寫作『谷歌』,便成為『山谷之歌』了。這只是其中一些問題而已,其他例子是不勝枚舉的。字是簡化了,字形也變得分別不大,在辨認上會產生困難,這對在海外推動華文教學是一項挑戰。
萬幸的是,現時文字電腦化,大部份文字輸入法已日趨統一,而大多在電腦網頁上的內容都是繁簡並列,任君選擇,十分方便。回歸後的港澳,漸已多用簡體字,新加坡亦早已推行簡化字,聯合國已公佈自2008年起,只用簡體字印發所有中文文件,時代的走向是有一定的影響。因此,有人擔心到,繁體字已面臨著存在的意義問題,這是否會隨著時移勢易而變得脆弱呢?不管怎樣,在自由社會中,有統一的事物,亦有任人去選擇的東西,維持多樣化、多元化會是代價高昂的,但亦是很必須的。客觀事物往往不能只考慮政治或經濟因素,意願的取向仍是高於一切的。5\10\2006寫
http://www.proz.com/forum/chinese/44935-%E8%B0%B7%E6%AD%8C%3Dgoogle-page2.html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