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14, 2011

皮影戲 Shadow Puppetry


皮影戲                                                     


1992年,青年作家余華寫了《活著》這部長編小說,當時並未引起人們的注意。一年後,導演張藝謀把小說搬上銀幕,影片特意以一箱『皮影』作為故事的媒介,貫串了在大時代中的數個歷史片段,在無法抗拒的動蕩政治潮流中,訴說出家庭的興衰榮辱,反映人生的悲歡離合,有強烈的震撼力,帶來了不少反響。


皮影戲又稱『燈影戲』,始於漢唐,到明清時期是發展的全盛階段,這個集合了繪畫、雕刻、音樂及戲曲的民間技藝,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已演變成為頻臨絕種的藝術了。故此,在農曆新年期間,有機會在波士頓華埠公立小學欣賞到一場皮影戲,是十分難得。這個由三位女性組成的皮影劇團是來自中國山西省候馬市,團長是皮影大師趙翠蓮女士,她帶同女兒劉淑珊及助手石瑩女士,應波士頓兒童博物館之邀,在紐英倫地區作巡迴表演。記憶中,這是波士頓人,第一次在這裡,現場觀賞到這種中國民間傳統藝術的高超表演,比起在電影上看到的更為逼真、精湛。


與其他中國舞台表演藝術一樣,皮影戲一向亦是男人的專利,女人只能是做粗重或幫閒的工作。趙女士在十四歲開始做皮影,在工餘中從舅舅中偷師學藝,由此便成了不可多得的皮影女藝人。很不幸,在改革開放後,受著西方娛樂表演藝術、電影及電視的沖擊,這些皮影劇團曾經背著皮影及簡單的工具,穿鎮過省的去賣藝,帶給簡樸的農村老老幼幼不少歡樂的皮影戲,如今已日漸息微了,團員無法維生,劇團亦解散了。老藝人只能把皮影作為工藝品,賣給遊客過活。有幸的就如趙女士,可以拋洋過海,跑江湖賣藝,把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介紹給老美,高尚一點算是文化大使,實際一點就是糊口,是喜是悲,那得要看此間觀眾的口胃了。


皮影戲是把長約兩米、高約一米的白布屏冪,固定在框架上,後面懸掛燈泡或燈管,把色彩渲染得繽紛燦爛牛皮雕刻的戲劇人物、動物及景像,投映在布冪上,藝人就在冪後,用小竹竿操作,耍舞活動的皮影偶,配著音樂及唱詞演出。藝人通通是萬能老倌,七手八腳,個個唱、做、耍與樂皆宜,而能互相走位配合,可不容易。現在,藝人把預先錄好音的小唱盤,放進雙聲道的機器裡,那就容易得多了。


在波士頓公立小學的表演,中外師生及家長合起來一共有千多觀眾,兩場皮影戲是充滿武打場面及濃厚的地方戲曲味道,由於是他們首次看到這樣精彩的演出及有新鮮感,因此笑聲、歡呼聲及掌聲不絕於耳。半個多小時的演出,凝聚了數千年的中國歷史文明,民間神話傳說故事,藝人家族的心血結精,遠渡重洋,來到波城華埠,但又有誰可以想像得到,敲打著在座這個異鄉人的心靈,是失落的凋帳、滿懷的愁傷,神州大地曾有我昨昔的家,亦有我奮戰的未來,隱身在一個幽暗的角落,決不是好漢的宿願。而這個流落在波城的浪人,是甘願做皮影偶、戲中人、還是耍舞者呢?


表演結束後,連同燈管、布幕及兩捆皮影就擱在走廊旁邊,簡單地用破舊的瓦通紙包裹,這竟是藝人謀生活命的家當,在幫助她把有關工具搬上車子後,望著趙女士、她的女兒及助手,想起了電影『活著』那箱皮影,不禁心裡有一陣陣酸。在揮手話別之際,只有祝福她這台皮影戲沒有演完的一天,而且是世世代代相傳下去。2/6/200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g1TxdevcX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0Ahs1Kz8i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