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30, 2011

此心安處是吾鄉 A Place To Call Home (I)





蘇軾的好朋友王定國,擁有一歌女名叫柔奴,她家世世代代都住在京師,後來王定國官遷嶺南,柔奴亦同往,多年後才隨王定國返回京城。蘇軾在拜訪王定國時,再見到柔奴,便問她﹕「嶺南的風土應該不好吧﹖」怎料柔奴卻答道﹕「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後,心有所感,遂填詞一首,這首詞是這樣﹕「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在蘇軾的眼中看來,偏遠的嶺南不會是一個好地方,但柔奴卻能像生活在京城故鄉一樣,處之安然。從嶺南歸來的柔奴,看上去似乎比以前更加年輕,笑容彷彿帶著嶺南梅花的馨香,這便是隨遇而安,並且是心靈之安的結果了。倘若柔奴到了嶺南,感覺自己身處異鄉,對那裡的環境處處不適應,當她萬里歸來之後,恐怕就不會是「年愈少」的笑容,也可能帶著漂泊的蒼傷,而不是嶺南的梅香了。

引述上面在網上看到的故事,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叫人『隨遇而安』,隨遇就是順隨境遇,但舊版《詞海》則寫成『隨寓而安』,而寓則有居所的意思,對僑居海外的群族,更加有另一深層的意義了。常常聽到一些新移民抱怨,說不能再在波士頓繼續呆下去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除了語言、生活習慣及經濟的原因外,必定有很多無法解決的疑難,才會有萌生離去的念頭。不過,若能好像蘇軾詞中所描述的柔奴一樣,能隨寓而安,波城華埠不就是好如家鄉般,有著嶺南梅花的芳香。境遇是一個問題,克服內心的障礙及疑慮,會是很困難,但仍是可以做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