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17, 2010

舟曲在淌淚 Rivers of Tears


Posted by Picasa




舟曲在淌淚

對廣東人來說,8月8日應該是一個吉利的日子吧。但就是在那天凌晨時份,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因持續下雨40分鐘,共90毫米,導致山洪爆發、山體滑坡,引發了特大的泥石流,7千萬立方的泥沙、巨石,夾雜著洪水,形成一條5公里長,500米寬的溝道,沖走及淹沒了至少6條村莊及大部份舟曲縣城,官方公佈遇難人數為1270人,474人失蹤。在一個資訊受嚴密監控的社會,災難死亡數字永遠是一個迷。單單是在“月圓”村,全部村200多戶,在700多個村民中,只有70多人僥幸生還。

舟曲是一個美麗的名字,有“隴上小江南”之稱。這個漢語地名是藏語的音譯,“舟 ”意為“龍”,“曲”意為“江”,合起來即“白龍江”,此地因江而得名,稱為舟曲縣。在舟曲居住的藏族主要分佈在白龍江上游兩岸和拱壩河(白龍江一支流)兩岸。舟曲縣境內除東山兩個鄉純屬漢族,極少數鄉為漢、藏雜居外,大部份鄉均為藏族村莊居多,除極少數村莊漢藏雜居以外,絕大多數漢、藏村莊,涇渭分明。一般藏、漢不同一村居住,也不互相通婚,藏族人口遠遠少於漢族,約4萬多,佔全縣總人口13萬多的百分之32左右,而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

據舟曲縣志記載:舟曲山地,層巒疊嶂,萬山皆翠。滔滔的白龍江橫穿全縣,宛如飄逸的哈達,穿過林海,越過深谷,景色怡人。這裏冬無嚴寒,夏無酷熱,平均溫度是攝氏12.7。在上世紀50年代,縣境森林覆蓋面大,山清水秀,生態環境平衡,空氣清新濕潤。在80年代以後,由於大面積開荒、毀林,以至水土流失嚴重。雖然官方一再強調,這8.8特大洪水泥石流是屬天災,但舟曲被指犯了破壞環境3宗罪,亂砍濫伐、胡亂開採及過度開發,就成了這次大災難的背後原因。

從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為上繳林木,支援國家建設,在舟曲縣砍伐森林近2萬畝,森林覆蓋每年以10萬立方米的速度遞減。舟曲縣林業局下屬的923林廠,在砍伐全盛期有600多名工人,數百木筏,在白龍江漂流而下,場面甚為壯觀。大樹砍盡,防風林也砍掉。全縣百份之95的財政收人,是來自林業。到1998年,國家便禁止舟曲縣砍伐,那時森林覆蓋面由百份之95降至百份之20,但造成表土流失的惡果,已是無法扭轉的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禁伐後,為尋找新的財路,便在白龍江及其支流大建水電站。在甘南自治州共有156座水電站,而在舟曲縣預計會有55座水電站,目前建成的有27座,每隔10公里就有一座。水電取代林伐,成了全縣收入的支柱,每年為國家帶來了4億元的收入。炸石掘土,植物覆蓋連根拔起,廢渣鬆土,傾倒在河道山溝,胡亂堆積,水庫草草上馬,水壩質量不合標準,潰堤事故頻頻,水庫下游,危在旦夕。

甘南自治州礦產豐富,有煤、鐵、金、銻、銅、鋅、錳、石灰岩、大理石等,其中鐵和銻的儲存量達2千萬噸以上。在舟曲縣取得礦產開采企業就有29家,其中最有吸引力的當然是金礦了。在白龍江不到5公里的江段上,就有近50艘挖金的采沙船在操作,廢沙堆積,河床裸露,淤塞河道。在礦區挖掘出的廢渣,不是倒進山溝河道,便是堆積在不合標準的攔渣壩上,埋藏著隱患。這個定時炸彈,終於在8月8日,與山洪及泥石流一起爆發。

整個舟曲縣的地形陡峭,河谷狹長。為滕出平地,擴建縣城,注入白龍江的支流已完全渠道化,在原有寬闊的河床上,建成了大型建築物,阻塞排洪能力,洪水不能順利下泄,巨石淤泥堆積成堰塞湖,水位上升至臨界點,便會爆發,釀成巨災。類似舟曲的高危地點,全國共有1萬6千處,受危害有7百萬人。

上一代的中國領導人不斷宣揚“鬥天鬥地,其樂無窮”的思想,誓要讓“河流改變模樣”,向河灘取地,要高山低頭,受罪的就是這一代人,並禍延下一代。香港有報章社評說﹕舟曲的災難,是被榨乾的山川向人類反噬。其實善良的大自然,又怎會吞噬人類呢!從衛星圖片看見,三眼峪溝和羅家峪溝兩條巨大的洪水泥石流,就像淚痕一樣,在舟曲縣淌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