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14, 2009

春夏之交 The Month of May to June


Posted by Picasa




明報 2009年 05月 15日 評論 國家發展驕人難掩六四傷痕

【明報專訊】行政長官曾蔭權(相關)在立法會答問大會回答有關六四的問題時,因為失言,激起泛民議員不滿離席抗議,曾蔭權其後承認用詞不當,撤回「自己的意見代表所有香港人意見」的言論。曾蔭權迅速認錯道歉,以控制損害的危機管理,有助止蝕,使事態不至於猛烈燃燒下去;然而,他以「時日推移,國家發展驕人,香港經濟繁榮」,引導「港人對國家發展作出客觀評價」的論調,有把當年血腥鎮壓合理化之嫌,這種論調是對錯不辨、是非不分,理性上難以服人,而且傷了不少港人的感情,完全不能接受。

曾蔭權是在回答吳靄儀議員「你是否支持平反六四」的提問時出事。他本來按準備好的答案,先後兩次作答,但是後來吳靄儀點明她問的是「特首的個人良知和原則」,曾蔭權嘗試回應這方面質疑,他說「我的意見是代表香港人整體意見,他們的意見亦影響我的意見,剛才我所說是我感覺到香港人對這件事的看法,這也是我現時的看法」。

關於六四事件,「時日推移,國家發展驕人,香港經濟繁榮」,以圖淡化血腥鎮壓的論調,近年內地當局經常宣揚這個觀點,在本港也有一些人接受了這個觀點,並加以宣揚。

香港是一個多元社會,曾蔭權作為個人,怎樣「認識」六四事件,有他的自由;但是,昨日他在立法會是以行政長官身分,表示代表「整體香港人」或「一般香港人」認同並宣揚這個觀點,就極其不恰當。因為他憑什麼判斷香港人對六四事件的認知,已經有了他所暗示的變化;如果並無調查數字為據,則曾蔭權以自己的轉變,聲言就是代表「整體或是一般香港人」的轉變,這樣就有強姦民意之嫌。

六四事件雖然已經發生了20年,但是當年不少香港人就事件所投入的感情,至今仍然濃烈,每年的六四燭光晚會,都有數以萬計市民出席,追悼當年為這場愛國民主運動而犧牲的英魂。隨着時日推移,或是官方刻意淡化事態,肯定有一些人改變了立場看法,會更多地從官方角度來審視當時的血腥鎮壓手段,但是香港數以萬計的市民就六四事件的取態,仍然是譴責血腥鎮壓,要求平反六四,因此曾蔭權以行政長官的身分,把「識時務者」的轉變硬說成整體香港人的轉變,說實在的是「傷了許多香港人的感情」。

曾蔭權在答問大會後,即時承認用詞有問題,就此致歉,又撤回自己的意見代表所有香港人意見的說法。曾蔭權在極短時間內認錯,撤回說法,不再代表「香港人的意見了」,這個迅捷處理,算是暫時平息了一場風波,使整體社會減少了內耗。

值得讚揚的是,吳靄儀議員態度平和,毋須過激的言辭,更毋須動粗,仍能擇善固執,在議會論事析理,有理有節,在六四這個重大事件上,不讓曾蔭權含混過關,持續追問迫使曾蔭權解釋清楚。吳靄儀的表現,是代議士的一次優秀示範。

曾蔭權昨日陳述的觀點和論調,不分是非,不辨對錯,有良知的人都不會接受。六四事件20年以來,國家在經濟、社會、民生等各方面建設,都取得巨大進展,成就驕人,這是國際公認的事實;另外,香港這些年來,特別是回歸之後,香港在遇到困難時,中央都積極採取政策措施挺港,使香港保持繁榮穩定的局面,這也是不少港人的共識。

國家的成就和香港的局面,當然離不開中央的政策對頭和領導正確,不過,如果把20年來國家發展驕人,香港繁榮穩定,視為六四血腥鎮壓的成果,對中央來說,是一種侮辱;對民族而言,是極大污衊。難道要中國人接受當年對同胞大開殺戒,換來政治和社會穩定,才在建設上取得巨大成就?至於香港,如果因為在經濟上分享了利益,就要改變對血腥鎮壓的取態,宣揚這種觀點的人,不但良知泯滅,更是把香港人視作人獸不分的動物,會招來巨大反感和反彈。

內地對於六四事件聲言已經做出結論,但是六四事件的真相,內地當局仍然諱莫如深,企圖以經濟成就掩蓋這次慘劇。其實,無論當局怎樣辯解,以求取得人民就處理六四事件的諒解,但是當局都無法迴避一個質問,就是:當年學生只是以和平手段爭取民主,當局為何出動軍隊、出動坦克,以真槍實彈對付赤手空拳的學生和人民,導致大量民衆死傷?

以如此暴烈手段對付和平群衆運動的政權,一定要解釋它為何要這樣做,並且要還人民一個公道。否則六四事件的傷口,不會癒合,和諧社會也難以構築成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