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19, 2012

History should not be forgotten 前事不忘










History should not be forgotten 前事不忘 ( 2005年6月3日寫)




在北京首都機場停機坪不遠處,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隊,奏出了一輪雄壯而莊嚴的銅管樂曲。這首由聶耳譜寫的《義勇軍進行曲》,讓日本來客感到心虛,不知所措。因為他們始終沒有好好地正視那段中國人永世不忘的歷史。

作為戰後第一位在任的日本首相踏足中國大陸,田中角榮在下機後不久便詩興大發,在中國首都機場發表了《北京空港》這首詩:「國交途絕幾星霜,修好再開秋將到;鄰人眼溫吾人迎,北京空晴秋氣深。」

田中角榮在這首漢詩中,花了不少筆力去描寫北京秋日的景意,但對日本的侵略帶給中國人民的深痛苦難,卻隻字不提。難道,南京大屠殺中三十萬人的性命,就只不過是「幾星霜雪」嗎?誰又會對田中角榮的到訪「熱淚盈眶」呢?就是這首七言詩,讓歷史系同學感到十分怒火,其中一位學長氣憤地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在一九七O年九月,美國國務院宣佈把釣魚台列嶼與琉球群島一併轉交日本。隔年二月,香港有四十五人前往日本駐港總領使館遞交抗議信。同年七七抗戰紀念日,四千多人在香港維多利亞公園集會,抗議日本侵占釣魚台。是日港英警察逞兇,把示威群眾學生打得頭破血流,並拘捕學生。隔年五月,兩千人遊行往日本及美國大使館,抗議美日勾結,把釣魚台私相授受。

一九七二年九月,就在香港及海外華人學生波瀾壯闊的保釣反日浪潮中,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香港專上學生聯會連夜開會,參加者包括當年學界重量級人物:香港大學的陳毓祥 (九六年九月在釣魚台海域保釣活動中遇溺身亡 )、中文大學鍾倫納 (現活躍於波士頓文化圈),及浸會學院陳慶生等。然而,香港學界的愛國激情,並沒打動中國領導人的心,中日和約簽了,釣魚台的主權擱置下來。同學們的心碎了,灑下淚來。

一九七二年二月,北京天氣乍暖還寒。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簽定了「上海公報」。當時日本首相佐藤榮作已知道,不與中國進行交往已是非常吃力了。不過,北京認為佐藤不是談判的對象。同年7月,田中內閣登場,把與中國接觸放到議事日程。九月,田中角榮直飛北京,與周恩來總理進行談判。在第一輪談判中,周總理強調「要求大同,存小異」,但是,雙方在台灣問題上仍僵持不下。

在晚宴中,田中角榮說:「日中兩國有著長達兩千多年豐富多彩的交往歷史,然而,遺憾的是,過往幾十年之間,日中關係經歷了不幸的過程。其間,我國給中國國民添了很多麻煩,我對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他的講話讓所有有良知的中國人感到非常憤怒。

第二天,周總理在會談中進行了反擊:「在昨天的晚宴上,田中首相講『添了麻煩』,這句話好像是弄濕了過路女人的裙子,向人道歉似的。(以上的話有一說是毛澤東所言)中國方面覺得日本為了侵略大陸,發動了滿州事變、日華事變和太平洋戰爭,用這樣一句話表示道歉太輕描淡寫了。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日本人民也身受其害。」但田中角榮事後的解釋是:從日文角度講,「添麻煩」確有謝罪之意。

經過三輪談判,雙方仍圍繞著「添麻煩」上爭辯不休。最後由毛澤東親自拍板打完場。毛澤東當晚在中南海書齋接見田中角榮。在談話結束前,隨手從書架上拿了六卷楊州廣陵書社木刻線裝版《楚辭集注》,送給田中角榮作為禮物。楚辭乃屈原所撰。既然在談判桌上無法讓日本人認罪,只有諷刺日本「屈」服於「原」子彈,甘願作「哈巴狗」。對毛澤東此舉,香港學生認為是「阿Q精神」的赤裸裸表現。

會後,中日兩國政府發表了聯合聲明,上面寫了:「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國過去由於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重大損害的責任,表示深刻反省。」從字面看來,「痛感……責任」、「深刻反省」已比「添麻煩」有所改進,但實際上,仍沒有「認錯」及「道歉」。在台灣問題上,仍沿用中美上海公報的「各自表述」形式,日本只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對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這個「立場」。而釣魚台主權問題則暫時擱置,沒有公開用文字說明。至於中國向日本人送出的「禮物」,則是放棄要求日本作戰爭賠償。

對於中國不要日本賠錢,周總理的解釋是:「中國在半個世紀內,不僅遭受日本的侵略戰爭,而且賠付過巨大的戰爭賠款,這使中國人民長期遭受塗炭之苦。考慮到這一點,我們不忍看到日本人民也遭受這樣的苦難。因此,我代表中國人民和政府,對日本聲明放棄戰爭賠款請求權。」然而,周總理這個觀點,可能與民間有一段距離。受過日本三年又八個月鐵蹄下統治的香港人,就從來沒有放棄向日本人追討這筆血債的想法。他們的辛苦血汗只換來形同廢紙,不值一文錢的「軍用券」。不要求賠償,不是太便宜日本了嗎?

在紀念抗戰六十週年反日情緒高漲的當前,不是要重提舊事,再一次煽動民族仇恨,挑起國與國之間的矛盾,只不過,日本人實在太善忘了,而且亦十分頑固。重溫一下中日建交前後這段歷史,好讓今人知道:過去中國領導人對改善中日關係、修補歷史上的創傷,盡了不少心力與耐性;正視這些歷史事實,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對歷史的起碼尊重。

一九八二年五月,為紀念中日建交十週年,趙紫陽總理訪問了日本。雙方已從歷史的紛爭走向經濟合作及亞洲穩定的主題。隔年總書記胡耀邦也去了日本進行訪問,定出中日關係四大原則:「和平友好,平等互利,互相信賴,長期穩定」;並呼籲中日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他還邀請三千名日本青年參加卅五週年國慶活動,請他們暢遊中南海。如今這群青年應已是四十來歲的中年人,他們在日本國內是否有為中日兩國的友誼起著促進的作用呢?

三十多年已過去。田中角榮訪華之際,送給中國的一千顆選自北海道遠輕町的櫻花樹苗,如今木已成拱,中日兩國的關係是否也像這些櫻花樹般茁壯成長呢?日本人到底有沒有像「中日聯合公報」所言,做「深刻的反省」呢?從日本八十年代開始,在教科書中多次刪改自己犯下的歷史罪行,說明了這個政府並沒有從歷史吸收教訓。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中國人以德報怨,只要求日本政府不要一再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2005年6月3日寫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