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4, 2011

乘勝前進 Onward To Victory


Posted by Picasa




乘勝前進

很難想像,一個香港移民,兼且是政壇新手,能在波士頓第二選區市議會初選中,以39%選票,獨佔螯頭,暫時擊敗對手,取得進入決選的資格,並將在本年11月8日星期二,與另一位南波士頓候選人林尼肯對壘,爭奪這個與唐人街相連的市議會席位。

這位社區猛將並非別人,就是在唐人街為人所熟悉的,前昆士小學校長李素影女士。李女士從事教育工作超過30年,在接任昆士學校校長之前,亦曾出任在布頓區的寶雲學校校長,大大提升兩校的教育水平及地位之餘,也造就不少社會棟樑、專業精英,可謂桃李滿波城。其間在社區工作上,甚為活躍,積極爭取小數族裔及有色人種權益,亦擅於與不同社區建立聯盟與諦結戰略夥伴關係。

與李女士角逐市議席的,是來自南波士頓白人區的林尼肯。在2007年,長期出任市議員詹嘉利病逝,在補選中,林尼肯以53%些微多數票,擊敗蘇珊柏桑妮取得席位。當時也是波士頓市長的權力高峰期,而任市府公園營運主任的林尼肯,必然會在有利的位置下,贏得選舉。故此在這次初選中,被另一位來自南波士頓的對手法理亞,稱林尼肯為“市長的人馬 - Mayor’s Guy”。

在初選中,李素影已淘盡了唐人街兩個票站的選票,在這兩個鄰舍票倉的投票率是相當之高的,李拿下了80%的選票,打了一場漂亮的社區仗。多年以來社區草根階層組織,做了不少選民教育的工作,李在選舉前也頻頻在社區活動,挨門逐戶拜票,當然是一票一艱辛,但似乎努力並沒有白廢,全程投入選舉的熱誠,回報率也高。加上有龐大跨族裔的義工團隊,勝算是有一定的緣由的。

而林尼肯與另外一名同樣是來自南波士頓的對手法理亞,共取得超過60%的票數,法理亞當然是分薄了林尼肯的得票,在初選時,三角短兵相接,爭奪兩個候選出線權,其中有一方敗下陣來是必然的結果。從初選的數字看來,已有65%的選民是離棄現任議員林尼肯,現在關鍵的因素,就是在於已落敗的法理亞的取向,法理亞得25.35%的選票,若然投票給法理亞的選民,是傾向於林尼肯的話,對李素影來說,便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了。

要扭轉這個形勢,李必須要加倍在南波士頓進行拉票的工作,努力說服法理亞的支持者,李的政綱立場是面對整個選區,而以單一的目光,去落實地區的選舉政治已經是過時了。過往的做法,就是期望所意屬的議員,在全市的利益分贓上,為族裔社區帶來一杯羹,現在仍沿用這種想法,已經不設實際了。因為在經濟緊縮、資源分配有限的現實程況下,議員的議價能力已經是力有不棣,更遑論給社區帶來好處。

宏觀地說,應是以選區的整體利益著眼,擴闊選民的視野,團結在選區內的不同族裔選民,聯合各收入階層的力量,在這劣勢經濟環境中,逼使市政府推行一些優先政策項目,惠及受嚴重打擊的行業及協助失業率高的階層,渡過難關。李也應運用個人在教育上的專長,回應區內家長,一直以來對良好教育、改善學校教學的深切要求。在這方面來說, 李必然是駕輕就熟了。

回想過往20多年,在波士頓華埠工作及生活的經歷,感觸滿懷。唐人街不斷被醫院、大學機構,鯨吞蠶食,範圍日漸縮小。政客更利用華人寄人籬下、逆來順受的心理,連紅燈區也搬進華埠旁邊,社區不敢怒也不敢言。新移民長時間在餐館及血汗工廠出賣勞力,受盡剝削,苦不堪言。

眼見這一代的華人,有機會獲得免費的公立教育,繼而進入大學或接受專業訓練,投身於行各業,再無須局限在洗衣館、餐館、衣廠或酒店的工作,走出貧困的週期。期望在11月選舉過後,更出現第一位華人民選女市議員,帶著為全民服務的願景,在波士頓政壇,闖開新的一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