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22, 2011

奧德賽黎明 Odyssey Dawn

 
Posted by Picasa




奧德賽黎明

很難想象,發生在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一場反獨裁政府的和平示威,最終演變成內戰,更導至西方及部份阿拉伯聯盟成員國的軍事介人,意圖制止更多平民,死於由卡達飛聘用的外國僱佣兵手上。

在突尼斯和埃及的獨裁政府,被和平示威者推翻之後, 反政府示威已開始在北非、中東及阿拉伯國家蔓延。夾在其中的,當然是統治了利比亞近42年的狂人卡達飛上校。利比亞曾經涉嫌是向西方,甚至全世界發動恐怖襲擊的基地,更被指控在幕後策動炸毀美國泛美客機,受到西方的經濟及軍事制裁。在1986年,列根政府以巡航導彈襲擊利比亞,卡達飛大難不死,並在上世紀末,有意改邪歸正,向西方示好,結果歐美容許利比亞的石油出口,源源不斷供應歐洲,讓歐洲國家在能源短缺危機中,渡過難關。

當反對政府示威擴展全國,令卡達飛政權到了岌岌可危的關頭,在卡達飛的兒子親自指揮下,除了用武力鎮壓外,還出動武裝直升機向群眾掃射, 用戰鬥機襲擊示威者在東部的據點,令在首都的黎波里的反對政府示威,鬧不起來了。隨即空運非洲僱佣兵到利比亞,向東部城市推進。派駐外國及聯合國的外交人員紛紛變節,脫離卡達飛政府。在國際上,利比亞受到譴責外,更形孤立了。西方新老帝國,肆機進行軍事干予。

在此時,對奧巴馬來說,就大為緊張了。一方面有意鼓勵阿拉伯各國,用民主開放政治,與恐怖及極端宗教主義抗衡。另一方面就擔心到,一向用高壓手段,禁制人民基本權力的家族皇朝,如沙地阿拉伯、巴林等國,會在民主浪潮中倒台,影響到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利益,及週邊國家的穩定。於是派國務卿希拉莉在中東及歐洲滑旋,在向沙地阿拉伯及巴林武力鎮壓和平示威群眾,大開綠燈之餘,也積極說服法國主動帶領出擊行動。

美國的態度十分清晰,而奧巴馬也曾多次公開表示,利比亞卡達飛非下台不可。在利比亞坦克部軍隊,向東推進,快要殺入班加斯市的危急時刻,屠城在即,便無法再遲疑了,急忙取得北約及阿拉伯聯盟的同意後,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便通過1973號決議,在利比亞上空設立禁飛區,中俄處境尷尬非常,均投下棄權票。與第一次海灣戰爭一樣,禁止飛機在禁飛區內飛行,實質是制造借口,一旦對方破壞禁令,地面部隊便會乘機進入戰區。在執行禁飛令的同時,任何威脅到在禁飛區上空巡邏戰機安全的地面雷達、作戰指揮中心、防空導彈、高射炮、甚至坦克,都會一一被摧毀。

正當西方在利比亞撤僑工作已經完成,法國航母戴高樂號已開進攻擊的距離,加拿大及丹麥空軍戰機分別抵達塞浦路斯及科西嘉島,在上星期六,美國率先發難,在拂曉向利比亞軍事目標,發射超過124巡航導彈,B2隱形轟炸機投下45個2000磅重炸彈,法國幻影戰機隨即出動,攻擊卡達飛在班加斯市外圍的坦克據點,解救在班加斯70萬市民,免受屠殺的危險。美國的軍事行動代號為“奧德賽黎明“。

美國對利比亞的軍事干予,所持的理由是免平民進一步受殺害,表面上是冠冕堂皇,但無論如何是掩蓋不了背後的目的。在利比亞的成敗,都會落在行將離任的國防部長蓋爾身上。如此強大的進襲,已經摧毀了卡達飛及其支持者的鬥志,卡達飛敗走只是時間的問題。希拉莉在解決中東問題上,並未能看到有任何進展的跡象,加上奧巴馬也想從停滯不前的內政,尋找缺口,在世人面前,打一場漂亮的勝仗,轉移國人的視線。在這樣的佈局下,不但可能會實踐了奧巴馬的“奧德賽希望”,更加會成了卡達飛的“奧德賽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