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5, 2010

亞裔參政 Asian America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osted by Picasa


亞裔參政

來美之前,已經聽過余江月桂這個名字,自她在1956年,成功角逐加州州務卿後,一當就是20年了。之後,好像便沒有其他比較顯赫的美籍華人,擔任過重要的公職。在84年來美之後,開始知道在特拉華州,有副州長吳仙標,後來當了該州的眾議院主席。其後他也來過波士頓,為競選美國眾議院議員,到唐人街進行籌款、拉票活動。主辦者為他準備了昆士學校大禮堂,讓他演講,向波士頓華人介紹他從政的抱負,爭取華僑的支持。當晚到場的聽眾,只有小貓三數隻,不到30人,事後吳先生表示,要求轉往一間較小的房間,說這樣會比較親切一點。

這說明了一個事實,在那個年代,不單華裔參政人少,就是熱衷美國政治的更加是不成氣候。有興趣登記做選民的,無論是波士頓市議會初選,還是在大選年去選總統,都一樣到唐人街票站投票的華僑,是非常罕見的。在這裏,辛辛苦苦入了美國籍,取得公民投票權的,也可以是一世不願登記做選民。對國共兩黨政治,可以在咖啡館,爭辯到面紅耳赤,是對自己有切身利益的美國政治,反而是莫不關心。

記得在波士頓唐人街,渡過第一個中秋節時,曾支持當時競選波士頓市長的黑人候選人馬雲京,為他在華埠中秋慶祝會上助選,舉競選宣傳牌,當然他終於是落敗了,南波士頓白人費連順利當選為波士頓市長。而在波士頓市議會,從來就沒有一名華裔參選為市議員。在唐人街的活躍份子,開始意識到,由於唐人街是拼入南波士頓作為一個選區,無論怎樣,華裔的議題是不會受到關注,利益得不到照顧,因此,要求重劃選區,鼓吹拼進黑人小數族裔社區,當時有報人編輯表示反對,認為黑人社區的問題更加複雜,故此並非是可交托的盟友。

既然重劃選區的提議,在華埠社區沒有取得共識,於是這些進步團體便組成聯盟,在天滿街超級市場外,在烈日之下做選民登記,透過舉辦茶座式的選民教育活動,增加華僑對選舉政治的認識,提高他們的投票意欲。大辦英文班、入籍班,擴大選民基礎,繼而與華埠居民組織,爭取雙語選票,方便不諳英語的選民投票,辦候選人論政會,讓選民有機會向他們提出質詢,要他們向華埠選民作出承諾,就華人關心的議題表態。每次選舉,華埠投票站的投票率,都成為小數族裔社區之冠。

到80年代中,華人勇於打破所謂“模範小數民族的神話”,不再是永遠做“順民”、“二等公民”了,為社會公義到市府抗議示威,為失業工人延長醫療保險上街遊行,華人用了雙倍、甚至數十倍的力量,不但爭取權益,也要打破向上進升 “玻璃天花”的無形障礙。踏進到了21世紀首10年,應該是華人參政、從政的豐收年。趙美心成為美國國會首位華裔女眾議員,繼布殊內閣的勞工部長趙小蘭後,曾任華盛頓州長的駱家輝,及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朱文隸,也雙雙進入奧巴馬內閣,分別任商務部長及能源部長。

在麻州政壇也踴現出一些華裔新星。黃素分當選費奇堡市市長、馬惠美為牛頓市議員,還有麻州議會議員陳翟蘇妮。現正密鑼緊鼓參選的有索格斯鎮長黃子安,參加競選為麻州議會眾議員,波士頓公立學校教師陳俊暉,競選波士頓第6選區市議員。對於陳俊暉的選舉,波士頓姓氏團體紐英倫至孝篤親公所率先支持,在波士頓長期鼓勵亞裔參政的進步組織,反而態度不明朗,頗令人失望。

在中美建交後,有大量中國移民進入美國,在東南亞戰亂結束後,也有不少難民踴入,他們的第二代已經成長起來,加上在這裏土生土長的早期移民後代,不少已成功打進主流社會,成為各行各業的精英,是參政從政的大好時機。當然還有不少遭到有形及無形的障礙,既然奧巴馬能打破種族的藩籬,成為美國第一任黑人總統,小數族裔再應該沒有其他不能突破的藉口,對政治產生冷感了。仰望著余江月桂、吳仙標、駱家輝、趙美心等人的名字,華人衝出麻州、波士頓,進入全國的視野,在政治的競技場上,一展從政的抱負,為個人、為社群大眾,應該是大有作為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