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島日報報道)政府近年有意善用天橋底空間,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陳婉嫻聯同建築學者及文化界組成「天橋底行動」,倡議政府透過修例在全港天橋底大建臨時房屋,以紓緩劏房、籠屋問題,單在觀塘高架路橋底,就可在數個月內興建三百至五百間貨櫃臨屋,短時間內容納逾千人口。組織指全港有約一千九百條天橋,不乏發展潛力,未來數月會研究全港天橋底發展潛力,並約見發展局提交建議。

海嘯沖到橋底無辦法。

嫻姐介紹的。

左邊是屋,右邊是屋。下邊還有地方呀!

嫻姐偉大的構思。

嫻姐都話無問題。

構思來自強國。

美國也是強國,人家都一樣。

起多層都得。

前邊起得唔好丟空。

大和民族都無分別。

就搬到橋底去喇!

嫻姐豪宅。

火車橋底都一樣得。

與大自然在一起。

西方先進國家都一樣。

小橋、流水、人家。

嫻姐會撥錢給你裝修啦!

一於按嫻姐的指示辦。

這家不合格,應該起正橋底至得。

先霸位,後起屋。

粗粗地,無問題。

感謝嫻姐大恩大德。

住住先。

嫻姐你就嘆喇!

遲D連渣都無。

過得就無問題。

嫻姐話下邊,唔係上邊。

開間名牌店仲得。

有理無理伸過D仲得。

嫻姐私人醒的。

感謝嫻姐,飲得杯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