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一個印度木盒,竟藏有一些從香港帶來的硬幣。托上接近眼前一看,有舊的,有較新的,也有一些是後來加上去的,還帶有一股濃濃的街市魚腥味,更記得那“洗銅銀夾大聲”的日子嗎?在一個炎熱的夏天,雖然有後窗送來的涼風,仍是熱不可耐。母親拿了銀包,與我一起走上天台,淘出所有的碎銀來,教我加減數,那年,正好是上一年級吧!

這個銅錢上面鑄有英皇佐治5世的字樣,後面是“香港一仙”1933年,那年我當然還未出世,可能是大哥給我的。1933年不正是九巴開業那一年嗎?

旁邊這個是銀的,正面是英皇愛德華7世,更古老,是“香港一毫” 1902年,足足有一百一十一年歷史,在阿爺那個年代,一毫子可以吃碗叉燒飯,兼買份報紙,重有幾個仙剩下來。

這兩個男英皇早已作古,留下來的“公仔頭”,已經是很少人會保留,認出他們的,更加少了。

在50年代,3 毛錢可以坐巴士,在麗聲戲院看12點半早場,吃油炸鬼白粥,真開心。到巴富街官立小學返學,每天零用錢連車費就是這3 毫子。

兩毫半,真零丁,斗零最討厭,無人肯要。拿著個斗零,到街邊士多買花餅,打爛個玻璃樽,老板都唔得閑睬你。

“斗零”與“darling” 同音,豈不是“Darling”只值 5 個仙。

這個男英皇是佐治 6 世。

英女皇依利沙伯2 世終於登基了,時為是1952年。我其中一個姊姊的名字也是依利沙伯,在家裡也是女皇一樣,不過無權無勢,可謂同人唔同命。

5 毫子是銀灰色的,收到5 毫子利是錢真開心,兩封就1 蚊了。

在麗斯戲院看二輪西片,4 毫子只能看前座。

60年代, 大餅終於面世了。洗大餅你就想,發下夢先。好重呀,袋到褲袋都穿窿。





1 蚊大過兩蚊。

兩蚊加五蚊,知唔系七蚊嚕。

個個金仔一樣,唔捨得洗。盛惠個3,敢抵死,數D神沙比你。

兩毫子,蜆殼邊,縮曬水,唔值錢。

7 個 5 仙即是幾多仙呀?乘數唔識,加數唔曉,等如“兜巴聲“!

新大餅縮曬水。

兩蚊大一點,都算有睇頭。


5 蚊都出大餅,好唔抵。

1 蚊唔多見洗。

中文字都懶寫,用阿拉伯字。



未到97已經廢了英女皇,事頭婆話齋,真無本心。

無曬香港味。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