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3, 2022

Her Majesty 女皇與我


 

女皇與我

雖然在何文田一間官小,讀了整整六年小學,但當英女皇依利沙伯二世到訪愛民邨時,因早已畢業,沒有機會與女皇近距離接觸過,可謂緣慳一面。不過,倒與女皇御妹有一面之緣。瑪嘉烈公主訪港時,途經楠道,距學校僅有半箭之遙,有幸被選為學生代表,手持米字旗吶喊歡迎。後來,楠道因此改為公主道。

五三年,慶祝英女皇加冕,九龍出會巡遊,是頭等大事,聽母親說起來,也眉飛色舞。這是大英帝國皇室,指令其港英政府代理人,搞的超大型活動,其中包括有相當濃厚的嶺南文化元素,搭建花牌排樓,在油麻地彌敦道舞金龍,行高橋,軍操等。一方面,要突顯宣示英國對香港擁有主權,另一方面,做到與民同樂,尊重本地文化。

真不知大哥,從那裡弄來一些女皇登基紀念品,其中就是那隻加冕紀念杯了,一直留存在砵蘭街住所很久,有紀念價值,應是沒有丟掉的。那是一隻淡黃色塑膠水杯,配有杯耳的金色金屬座。上面刻有女皇二世皇家徽號,十分典雅精緻。五十年代,英國輕工業製造已有這樣的水平,工藝技術之高,可見一斑,如是在殖民地香港生產,更不能少看香港人了。

大家姐依利沙伯也不甘示弱,從她的英文名字便知是個女皇標準粉絲,升上高中後,話說向同學借了三本硬皮女皇畫冊。兩本是全彩色印刷,分別是女皇生平及登基大典,第三本是黑白印製,是女皇大婚典禮,精彩非常。大家姐老是說是同學的,要我們趕緊看完,歸還同學。

可是三本書一直擱在書架上,月復月,遲遲沒有還給同學的動靜。結果在母親追問下,才招認是用零用錢買來的二手書。其中畫冊封面,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女皇側身坐在黑驥,身穿紅藍色軍禮服,英姿颯颯,以最高統帥軍銜,檢閱皇家御林軍。比起那些站在吉普,或扶着大房車,威武得多。

自少在官立小學接受教育,天台上米字旗每天升降,由穿黃斜制服的校役負責,沒有什麼儀式,十分隨便。班房黑板頂方的女皇標準像,不用擔心被歲月神偷,拿了回家,或有人會抹黑塗污。更沒有要人向她鞠躬行禮,三呼萬歲,但她必然向每一個人恭敬地微笑。沒有直接交稅給她,以她命名的有青年館,中學,醫院。公平公正的法律保護,自由平等的人身安全,免費教育。網上總會有人盡情詆毀侮辱謾罵,公道自在人心。

公務員公開稱她事頭婆,是有點貶義,廣東佬是這樣直接,出糧給你的女事頭,就是事頭婆,沒有人會因而拉你坐監。她的身價只有一元以下,這種價值的紙幣,硬幣才有她的頭像。冠上皇家的稱號,也不屬於她的,正如歌仔話,皇后大道東,連皇宮也沒有。

移民美國,珍而重之地仍然保留着不少女皇頭像的郵票,紙幣,硬幣,更有首日封。說懷舊也好,甚至戀殖亦不介意。在香港學得不錯的,是殖民地英語教育,成為養兒育女的維生本能工具,能不拜港英所賜嗎!

八十年代,拿着本英帝護照,登陸不了英國,反而在美洲新英格蘭上岸。在入藉考試中,老美移民官要我用英文默出:莎士比亞是個偉大的劇作家。當然難不倒我,一字不漏全部準確默出。移民給我一個熊抱說:歡迎你這樣的紳士成為美國公民,我回敬地說:天佑女皇!



6 comments:

  1. 陳 Sir, 期待你的續篇 !
    女皇登基香港放煙花我見到, 女皇的紀念杯我也曾收過, 可惜父母搬家後, 不知此杯落在何方!

    ReplyDelete
    Replies
    1. 在香港生活這麼多年,各人都會有說不完的女皇故事。

      Delete
    2. 我與你都可以隨意追憶在英統治下的昔日情懷, 可惜在不同的地區會被人批評的。

      Delete
    3. 不介意只讀不回,要注意身處環境。

      Delete
  2. All kinds of obituary television and radio programmes were on and repeated again and again for quite some time after her passing away. I think all of them, even the local news and documentary programmes were very positive about her 70 years' reign.

    ReplyDelete
    Replies
    1. Perhaps you may be right. Unfortunately, Chinese social media are doing just the opposite.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