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17, 2011

親一親自己人 Hugging me, Hugging you!(III)


《7 號巴士》 下


談到對香港的貢獻,可謂見仁見智,沒有公認的標準,若能做到問心無愧,應該說得過去。中學時期,本著為社會服務,參加了香港童軍,由小隊長升至團隊領袖。在愛丁堡公爵獎勵計劃中獲銀章獎。在六七年暴動時,曾捐錢給九巴罷工工友。在六一八雨災,發動學生賑災籌款,慰問災民。多屆香港公益金百萬行,必定完成20英里步行籌款。大學時期活躍社會服務,畢業後投身教育行列,為香港培育下一代,後加入政府公務員隊伍,派往深水埗區工作。


若說這些談不上是對香港的“貢獻”,亦總算盡了綿力。應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了。就算是“外來人”,在香港停留的消費,對香港的整體經濟,也進帳“分毫”。在移民前,一直是納稅人,對香港繁榮已盡己任。小時候,乘坐巴士是三毫錢,現在是漲至3塊,不知者不罪,為何這個九巴車長,非要凌辱這個年近半百的“準長者”不可。


近半個世紀前,廬敦曾寫過《第7號司機》的故事,這部黑白電影由莫康時編劇。1958年在香港公映,由名演員張瑛自導自演,華僑電影企業公司出品。電影描述7號巴士司機仗義為懷,為拯救被逼下海當舞女的女主角夏萍及她朋友,在車禍中失去了一條腿,後來得一群巴士工友的相助,合力籌錢,為張瑛裝上義肢,使其重新振作,投入工作。


在孩童時代看過這部電影,一直沒有忘記電影的外景,和7號巴士司機的“無產階級的高大形象”。不過,那可能是香港左派電影工作者,刻意地創造出的“階級兄弟”情懷。45年後,另一位7號巴士司機醜惡的嘴臉,就原形畢露了。


7號巴士是由九龍尖沙咀碼頭總站開出,經彌敦道轉入窩打老道,直到在九龍塘公園的歌和老街。後因老虎岩木屋和臨屋區遷拆,改建成廉租屋村,名稱由“老虎”,取其音改成“樂富”,有安樂富足的意思。7號巴士總站,也由有錢人聚居的九龍塘,搬到平民區“樂富”了。


遺憾的是,那個7號巴士司機仍舊是像老虎一樣凶惡,至於這頭惡虎是否乃“苛政”的產物,一時沒有合理的解說。若老虎未除,苛政未改,暫時再沒有還鄉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