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1, 2009
Snowy Beiping 風雪中的北平
《風雪中的北平》是小六在香港讀過的一課書。再看看現在的小學生,所念的内容,充滿仇恨,不叫人要救救這一代嗎!
http://www.mymandarin.com/reading/beiping.htm
風雪中的北平 金兆梓
北平,確是一個值得留戀的地方,每遇到冬天的風雪,我腦中必浮現了一個風雪中的北平。
當我住在北平那一年,有一天我早上起來,往城南訪一個朋友,去時太陽本已有些發毛;一點鐘左右,起身回家時,北風正一陣緊似一陣的刮著,天也黑將下來。我滿望到了騾馬市大街,可以雇車;不料走到那平日「肩摩轂擊」的大街,一看,完全換了樣,不要說車,連行人也沒有。原來那些「熙來攘往」的人都受了風的威脅,躲在家裏了,只剩我一人硬著頭皮和風在奪路。風真大,我這時又逆著風向走,走上了三步,倒退了兩步,這可沒有法了。忽然想著嚴陵灘上那些背著縴,逆水行舟的縴夫,我便往前斜著身子,學他們的走法,一步一步的和風拚命。這樣,果然好了些。但是一路上棋子般大的泥塊,夾著粉末似的細沙,被風捲起來,儘往我臉上打。眼睛裏、鼻子裏、耳裏、嘴裏,甚至牙齒縫兒裏,滿是沙;不必說,臉上著了風帶著的泥塊,又是疼,又是冷,越冷就越疼。不好,到了宣武門的城門洞了。這時候,風給城門洞一逼緊,力量益發大,我真有點「寸步難移」。我只好掉轉頭,背著風,採用「沈著應戰」的方略——乘它一休息,我就回身趕上進佔了幾步;它一來,我又掉轉頭,背著它,靜待著。照這樣的方略,支撐了三次,總算進了城。於是再用縴夫的走法,苦苦的奪路到了家。
當晚我因和風奮鬥之餘,疲乏已極,倒頭便睡。一覺醒來,風聲沒有了,紙窗上大放晴光。我心裏一喜,趕緊起來,捲上窗簾一望,呀!原來是一天大雪,竟在一個晚上,不聲不響的,將我家那院子「粉妝玉琢」起來。
我住的地方,叫大石作,左景山而右北海,離兩處都不過「一箭之地」。我那時忽發雅興,想揀一高處看看北平的雪景,當下揀定了北海中的白塔。我靠手杖的幫助,一氣跑上了塔的絕頂;四面眺望,整個北平內城就收在眼底,給那光明的、皎潔的、靜默的雪,瀰漫著,懷抱著,和昨天飛沙走石、漫天黑暗、大風中的北平一比較,我真不信是在同一個世界之內——昨天是一個煙塵蔽天的北平,今天是天地空無一點塵了。俯視足下的五龍亭、漪瀾堂一帶,盡成了「瓊樓玉宇」,而我已聳身在瓊樓玉宇之巔。這時候,我真覺有些「高處不勝寒」了。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https://www.lizhi.fm/138757/11615723489145222
ReplyDeletehttps://www.lizhi.fm/box#play
Delete金兆梓(1889年7月12日-1975年6月15日),字子敦,号芚盦,浙江省金华县人,中国现代语法学家、历史学家。他以研究史学和汉语语法、修辞为主,同时也从事文艺创作。
ReplyDelete12岁应县童子试,得案首,20岁毕业于杭州府中学堂,23岁毕业于京师大学堂预科,25岁肄业于天津北洋大学矿冶系。后在浙江省省立第七中学执教、任校长。31岁,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1922年到上海,入中华书局编辑所任文史编辑。编辑《新中学初级本国历史》教科书和《新中学教科书初级本国历史参考书》等。一年后离职。1929年,再进中华书局,任教科图书部主任、编辑所副所长。编辑中小学、普通师范及南洋中小学的课本,在抗日战争前,基本全部出版。1941年冬,离开上海。1942年,在重庆中华书局,任《新中华》杂志社社长、总编辑。1950年,退休,迁居苏州。被选为苏州市人大代表,苏州市副市长。1958年回上海,被中华书局复聘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主任。同时被选为上海市政协委员,兼任上海市文史馆馆长。1964年,因患脑血栓离职休养。“文化大革命”中横遭迫害。1975年6月15日在北京逝世。1979年2月,上海市政协为其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著作有《芚厂治学类稿》《实用国文修辞学》《现代中国外交史》《法国现代史》《实用国文修辞学》《中国史纲》,他在语法方面最重要的著作是《国文法之研究》(中华书局,1922年)。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