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22, 2021

Winter Solstice 冬至吃湯圓

 



冬至吃湯圓

移民美國前,從來就不知道,有冬至吃湯圓這個習俗。可能是出於孤陋寡聞,不要說在香港不流行,我家鄉中山也不興。

來到波士頓,參加中英雙語教師執照考試,中文考卷有問:冬至一家人吃甚麼?當場摸不着頭,沒有回答。後來問這裡的華僑,才知道台山人冬至有吃咸湯圓的習慣。

記憶中,在香港吃家鄉湯圓是在七姐誕,婆婆煮點甜湯圓用來拜七姐。之後便分給小朋友吃,每人只有三五粒,十分矜貴。材料很簡單,切一小粒片糖造餡,用糯米粉包起來,搓成小丸,放進黃糖薑水,便讓你吃得津津有味,覺得十分甜蜜,幸福滿意。

家鄉的湯圓是為簡單甜品,與冬至沒有一毛錢關係。台山人的咸湯圓是做節的正餐,十分豐盛。材料與香港人喜愛吃的冬瓜盅無異。湯圓是用糯米粉搓成,丸子比甜湯圓為細小。主角不是冬瓜,而是白籮蔔條,湯底是用雞骨耐火熬成,非常鮮味可口。豪華版可加進幾件白切雞,放上莧茜蔥花,更令香味昇華。用大湯碗進食,大快耳朵。

小時候,真不知道冬至有什麼來歷,只知是會劏雞拜神,母親總是說冬大過年,而我們只着意,四天後便是聖誕節。長大後,才認識到冬至是用陽曆計算,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日間最短,夜晚最長。太陽直射開始折返北半球,日照逐漸加長。

把簡單的事情說得太複雜,只會產生混亂。總之過年過節,找個機會,吃餐比較好一點便是。記得母親曾千叮萬囑,冬至那天晚上,一定要回家吃飯。現在,也會同樣叫他們回來吃湯圓,至於在這裡長大的一代是否喜歡,又是另外一回事。

在這散多於聚的世度,一家人齊齊整整,吃晚飯,打邊爐,吃火雞餐,食團年飯,吃台山咸湯圓過冬,算是一個令人難忘的時刻,叫人珍惜。可是,想到有更多人,基於種種無理的因素,就連一起吃一頓簡單的餸菜也不得,更不能奢望有湯圓可吃了,這是個什麼的世界。

在這互聯網的年代,不經不覺都會加進或墮入各種各樣群組。大時大節會收到不少罐頭式祝賀貼紙,甚至視頻。有些是製作認真,但粗製濫造也十分普遍。這些預製的懶人包,非常迎合都市人的生活,總言之一收到便立即轉發瘋傳,至於內容是否恰當一於懶理。這是文化的悲哀,叫人憂慮。

早已融入主流社會的新一代,絕不會擔心他們抗拒多元文化,只恐怕他們對傳統中華文化認識不深。文化是要代代承傳的,冬至與他們一起搓糯米粉湯圓,煲雞湯,切蘿蔔,叫他們到唐人街買白切雞,所費無幾,是落手落腳的文化承傳活動。晚上,給他們一大碗台山咸湯圓,這不就是讓他們感受一下中華文化的威力嗎!